Jul
26
2011
地方简介
它的美,要人慢慢去发掘,它没有震撼人心巨大的美,但它胜在很实在、很生活化。了解其背后蕴含的歷史顏渊与内涵,你就会开始眷恋这古旧的渔村庄,试图找回一种我们曾经拥有又失去的感动,那就是浓郁的人情味。 目前,丹绒士拔有约2万3千人口,但因為年轻一辈严重外迁,人口只剩1万逾人住在此,其中55岁以上的人口就占了约6千人,所以亦称“富贵村”。居民多以华人为主,占了93.4%,其中潮州与闽南籍占75%,其余为福州、海南与客家人。村里有一间丹绒士拔华小,建于1951年,学生人数将近两千。村民三大姓氏为林、谢以及陈,各自建立了宗祠,尤以谢氏宝树堂最是富丽堂皇,接着是陈氏宗祠和林氏宗祠。 丹村里共有3条主街即大街、二街及三街,以及贯穿全村的13条小路,作为商业中心的大街最为热闹。全村建有4个码头,供渔民起落渔获,全都坐落在滨海路(Jalan Tep Laut)。 全村共有26间庙宇,大都集中在滨海路,建得富丽堂皇。丹绒士拔可说是雪州最多神庙的新村。 位于顺天宫的主神铁元帅是丹绒士拔最大的神明,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是铁元帅的诞辰日。所以,顺天宫理事会都于当天起,连续二十天以上举办庆典活动。其他寺庙的神明都会聚在此地,让善男信女供奉。这个期间,不单每晚都有演出酬神戏,同时那儿也设立了五十个以上摊档,贩卖各种事物、饮料、各类物品等。这场庆神诞堪称丹绒士拔最大的庆典活动,已属当地一项极特色的文化演绎。 自然景观的基调,慵懒的气息。小镇居民显示出亲切与随和,呼吸这么清爽的空气。歷经岁月的洗练,丹绒士拔塑造得如此经验丰富,硕果成熟。海水和天际线分辨得清晰可见,水面上不断地有各种水鸟起飞和俯冲,享受著迁徒前的最后盛宴。我极目远眺,确实就是放鬆心情的亲切感。 丹绒士拔的村名已改为Tanjung Sepat Indah,意为“美丽的丹绒士拔”,也有人译为丹绒士拔英达新村。
Jul
26
2011
历史回顾
丹绒士拔得名源自Ikan Sepat。Sepat是一种生活在稻田的淡水小鱼,学名叫Trichogaster trichopterus。中文是丝鳃毛复鱼,因其斑点特出而得名。此鱼骨刺多,通常拿来做咸鱼,马来人尤喜爱用以煮咖喱。早期的丹绒士拔,因一地耕种稻田,当地马来人无意间在田里发现了Sepat小鱼,尝试烹煮,鲜甜可口,立即爱上。马来居民口耳相传,进而到田里捕抓,每有收获都会大叫“Sepat”。Tanjung是海岬,Tanjung Sepat 的名字因而由来。 丹绒士拔是个渔村,面临马六甲海峡,位于西南部滨海的瓜拉乐岳县,从吉隆坡出发只需两个小时车程。 最早的是华裔先民,是来自中国潮州的移民,早年在新港(今峇都乌东Batu Untung)登陆,接着是福建人,形成最早最大的两个民系。根据当地老居民的说法,在紧急法令前,约50户人家,以潮州人為主,打渔为生,逐渐形成一个渔村。 后来,英殖民政府在雪州滨海区大事种植椰子,丹绒士拔变成了雪州主要的椰产地。这段期间,犹有橡胶、咖啡和可可的种植业提供了乡民大量的就业工作。直到1940年日本的入侵,丹绒士拔一带也加入马来亚抗日游击队。 1950年,紧急法令过后,英殖民政府把散居郊区的华人,集中迁移一个沿海地区,此地落脚。所在地原是一个大椰园,占地390英亩,汇集了来自新港、峇都劳勿、干宗劳勿、东目和双溪柏拉港等地估计供5500人,于是成立了丹绒士拔。捕鱼业仍是但是重要的行业,1960年代达到了最高峰,全村渔船多达300多艘,成位一个繁忙的渔港。 经过60年的洗礼,捕渔业由5个港口的兴盛到没落,渔民纷纷该行转型為养猪业;种植业由当初的椰子与橡胶也逐渐被油棕所取代,渔村逐步发展成為新村规模,发展成為现今2000多户人家。80年代的丹绒士拔的发展倾向种植和养猪业,海霸王俱乐部在当时是唯一一家从事海边娱乐事业,发展尤為成功,闻名全马,其高知名度让全马民眾开始认识了丹绒士拔,影响致深。